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施骞、肖超:智能社会新场景下的人民城市建设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5-11-20  浏览: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人工智能要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在此背景下,智能技术不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沿工具,更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创新载体。如何理解智能社会新场景下人民城市的新内涵、新挑战与新路径,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

一、智能社会新场景下的城市新内涵

城市不只是由建筑、道路、设施等构成的物理空间集合体,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人民城市正在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具体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1.数据驱动的价值共创平台

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数据多用于城市运行管理与内部决策,而智能社会更强调数据要素的社会化流通与普惠性赋能,构建多主体共创、共享、共赢的人民城市新生态。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将数据要素真正转化为人民可感知、可参与、可利用的城市资源。通过开放数据交互接口、制定数据协同机制、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使市民能够直接参与城市规划、环境监督等公共事务,构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市民评议的价值共创体系,形成数据驱动下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以价值共享为目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人机协同的治理共同体

智能社会新场景下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物理实体、数字空间与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强调人类主体与智能系统的双向学习与能力互补,从人管人和技术赋能的传统城市管理,转向人机协同的现代化城市治理共同体。这一新型治理架构通过完善人机协同机制,使智能系统承担城市运行的常态化监测、日常数据分析与预案生成等任务,而城市治理者则更专注于价值发现、政策制定与人文关怀,形成人类主导、机器赋能的人机协同体系,创建既有技术精度又有人文温度、既注重效率提升又保障公平正义的人民城市治理新范式。

3.韧性共生的有机生命体

在智能社会新场景下,城市正从经济社会功能的物理载体转变为可以自我调节、持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将城市视为可分割、可控制的物理空间,而智能社会更强调城市发展全流程与多维度的整体性、自适应性与成长性,构建具有韧性与活力的城市生命系统。依托城市数字体征建立环境感知网络、完善城市代谢循环,使城市能够实时感知运行状态、智能调节资源分配、自主优化功能布局,形成感知、决策、调节、进化的完整生命循环,构建韧性强、适应快、可持续的人民城市发展新形态。

二、智能社会场景下的城市新挑战

1.数据普惠的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数据驱动城市价值共创过程中,面临着数据普惠新型基础设施缺失的挑战。这一挑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平衡数据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基础设施体系尚未完善;二是缺乏适老化数智基础设施,老年群体因数字技能不足,可能被排除在价值共创体系之外。

2.人机协同的规则标准体系不完善

人民城市人机协同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规则标准体系不完善的系统性挑战。这一挑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类治理者与智能系统之间的权责边界缺乏清晰的制度界定;另一方面,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伦理准则与操作标准尚未建立统一规范。

3.城市生命体的综合“免疫力”有待提升

韧性共生的城市有机生命体需增强其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城市生命体的“免疫力”主要体现在城市应对多重风险冲击的预警与自适应调节能力以及城市各系统间的协同防御与快速恢复机制。例如,特大城市在面对复合型气象灾害事件时,虽然气象、交通、公共卫生等各部门均具备应急处置能力,但如果缺乏跨系统的风险预警平台和协同响应机制,将导致无法快速形成整体防控网络。

三、智能社会场景下的人民城市治理策略

1.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数据驱动的城市价值共创平台建设,首要任务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一方面,要建设数据可信流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构建城市级数据要素平台,集成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的回流授权使用机制,确保数据流通既安全有序又高效便捷;另一方面,开发适老化、无障碍的信息交互设施,提供辅助工具或服务,确保老年人等群体能够平等参与数字治理和价值共享。

2.建立人机协同的治理规则制度框架

构建人机协同的治理共同体,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规则治理框架。首先,要制定人机协同的权责界定规则,通过明确智能系统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边界和负面清单,建立人类治理者与智能系统之间的分级授权机制,确保人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其次,要建立人机协同的伦理治理机制,制定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准则和评估标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伦理和公共利益。最后,要明确界定城市数智化系统自主判断与人类决策的边界,并配套建立相应的纠错与问责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机协同既保持技术效率又维护社会公平,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

3.完善城市生命体的韧性保障机制

构建韧性共生的城市有机生命体,关键在于构建城市的智能免疫保障机制,通过智能技术完善城市生命体的常态化体检与预警处置。运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城市数字体征监测体系,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实时监测和健康评估,形成覆盖全周期的城市健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智能预警与平急结合自适应调节机制,在日常运行阶段通过数智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和薄弱环节识别,在应急状态下自动启动跨部门协同响应流程,实现从常态管理到应急响应的无缝切换。从系统层面增强城市在面对复杂风险时的自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为人民群众打造既能在平时稳健运行,又能在应急状态下快速响应的新型韧性城市。(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11-20&id=475870&page=1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