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空间是文化的载体。在城市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文化空间治理成为连接文化自信与城市更新的关键纽带。要更好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真正力量,必须依托空间载体保存历史记忆、落实治理政策、重建社会关系。
一、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赓续城市文脉
文化空间治理的首要层面,在于赓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遗产绝非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凝聚历史智慧、涵养文化自信、激发内生动力的宝贵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树立“有机更新”的系统思维,将文化遗产视作活的肌体,在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融入现代城市功能,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一条以文化价值引领城市发展、以发展成果反哺文化传承的双赢路径。
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空间活化机制。一是明确角色,划定边界。政府应担当“守门人”角色,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法规,划定文化保护底线,提供政策引导与基础投入。市场则应发挥其在资源配置、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优势,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力量,让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持续保护注入经济活力。二是功能融合,活化赋能。保护的关键在于“活化”。必须将文化遗产从孤立的“展示品”转变为“被使用”的日常生活空间。通过功能置换,使其重新嵌入城市的交通网络、生态格局、社会结构与经济链条之中,成为城市功能有机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保护工作要从聚焦单体建筑,转向对整个历史街区乃至城市风貌的系统性维育。三是价值共建,文脉传承。真正的保护是让文化遗产的价值被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所理解、认同并传承。通过鼓励社区居民、艺术家、创业者等多元主体成为“文化价值的共建者”,在遗产空间中开展活动、进行创造、延续生活,文化与社会认同才能被真正激活,文化遗产才能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二、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凝聚社会认同
文化空间治理的另一关键,在于凝聚社会的当代认同。面对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关政策多次强调要“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新空间、新场景为媒介,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一是重视空间资源,改善服务可及性。可依托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等复合节点,推动设施布局更加均衡高效,兼顾居住与工作人群需求,拓展文化服务触达范围,提升使用便捷度与频次。二是丰富体验方式,提升文化感知度。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从单一内容供给转向复合体验营造,通过契合行为与感知规律的空间与功能配置,丰富文化服务的触达机会与使用情境,营造人们易于发现、愿意停留、乐于参与的生活化、场景化体验环境。三是优化供给模式,加强合作协同度。应基于差异化需求,推动多元主体在不同场景中各展所长。政府侧重公共性与普惠性,企业强化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组织突出社群联结与活动组织。通过合理选择与创新供给模式,形成资源整合、服务互补的协同治理格局,增强文化服务的活力与韧性。
三、以文化空间治理机制创新塑造公共精神
面对城市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亟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文化空间迈向公共性建构与共同体培育的终极目标。
上海徐汇滨江的城市更新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如以西岸梦中心为代表的更新项目,通过保留工业肌理、转化功能空间,实现了从百年水泥厂到现代城市文化综合体的蜕变。西岸实践不仅完成了物理空间的更新,更在治理层面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诠释了文化空间治理如何塑造当代城市的公共精神。其关键经验可提炼为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应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政府的“元治理”功能。政府要从“建设者”转向“平台搭建者”“规则制定者”,通过规划统筹、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不同治理模式创建协调机制,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实现“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结构。其次,要拓宽实践路径,兼顾面向社区与城市的治理平台。既要注重以社区为单元推动“微更新”,通过社区设施、社区营造激发邻里交流、培育社区文化,也应关注重要城市节点更新,依托城市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尝试开展文化空间协同营建,整合多方资源、动员多方力量、鼓励多种开发模式,引导多元主体共治。再次,应强化技术支撑,以数智化赋能推动治理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需求识别、信息管理、体检评估、更新设计和传播体验等环节形成动态支撑,实现治理机制的持续升级,推动文化空间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未来愿景的智慧载体。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11-20&id=475868&page=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