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杜严勇: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耻感”现象及其伦理风险探析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5-11-17  浏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在对人工智能进行积极评价的同时,也存在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部分个体倾向于隐瞒、拒斥、贬低人工智能应用,并对人工智能用户给予否定性评价,进而导致人工智能应用“耻感”现象。这一现象极易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引发用户的心理焦虑,从长远来看可能影响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信任度。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合理接受与应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文化变革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建构一种与人工智能技术适配的智能文化。从智能文化的角度进行伦理风险防范,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要促进文化变革,需要对文化循环的每个层面进行干预,同时不同层面之间需要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因此,可从观念、制度、互动和个体四个层面对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耻感”现象进行伦理治理:在观念层面,重视媒体在观念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消除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在制度层面,应变革学术管理理念与模式,鼓励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在互动层面,应为人机协同方式提出更多的可行方案;在个体层面,应直面人工智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在应用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进而推动营造一种更为积极合理的智能文化。

(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0期)

杜严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1117/c40531-40605032.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