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冯纪忠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举行

致敬这位大先生的建筑人生
来源: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5-11-17  浏览:

今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诞辰110周年。

11月15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冯纪忠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重温先生学术和教育思想,激励后学传承学术精神,守正创新,接续奋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存东,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建筑协会候任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朱祥明,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等出席纪念活动并致辞,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震伟,冯纪忠先生之女冯叶女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筑类学院的负责人,多本建筑期刊主编等出席。

郑时龄院士表示,冯先生提倡建筑跟规划契合,推动建筑和园林结合,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先生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奠定了当代中国的建筑理论。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进行创新,是传统和现代性结合的典范。

常青院士表示,冯先生主持设计的方塔园,体现了“与古为新”的境界追求。先生给予后来者的最大启迪,或许就在于这种融通古今和中外的审美智慧。在建筑学科处于转型的当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发展先生的精神遗产,砥砺前行。

李兴钢院士表示,冯先生是我国现代建筑史上卓越的先驱,其思想、实践和人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今天纪念先生更具深意,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建筑师对社会、对每一位空间使用者所承担的责任,对品质和人文价值的追求不容改变。

李翔宁代表学校表示,冯先生在同济大学执教长达63年,与同济建筑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密不可分。我们纪念先生,不仅是回望历史,更是为了重申一种学术信念和社会责任,在新时代城市与建筑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李存东表示,冯先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仅根植于同济大学的沃土,更深刻影响了新中国建筑创作与教育发展。先生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中国建筑学会持续培养行业人才的动力源泉。

伍江表示,冯先生的作品和著述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价值愈发凸显。先生把建筑、城市看作是悠久历史场景中的一部分,对时代有着超前的敏锐性,我们当下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对先生思想的挖掘过程中找到答案。

朱祥明表示,今天,我们不仅是缅怀冯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设计作品,更是传承“以古为新”的创新思想。期待能够更加深入挖掘先生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未。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表示,冯先生倡导的“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风是学院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同济师生。希望通过系列纪念活动,以最崇高的敬意缅怀先生的卓越贡献,以最坚定的信念继续将建筑教育事业向前推进。

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朔宁表示,数十年来,冯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一路引领同济设计成长。先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作品品质的严格要求、坚持建筑要为大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是同济设计院一代代建筑师的追求。

纪念活动上,冯纪忠先生之女冯叶女士向学院捐赠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冯先生学术档案,包括其工作笔记、读书札记、手稿、设计草图、访谈录音录像以及松江方塔园等工程图纸扫描件等。这批资料将公开用于对先生思想和作品的研究,以及学院的教学和展览等。

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冯纪忠研讨室”揭牌。“冯纪忠纪念文献展”由此开幕,展览通过大量历史照片与文献,生动再现了先生的学术教育生涯与人格风范。

冯纪忠研讨室位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二层,室内陈列有冯先生的重要手稿、设计图纸、研究资料、研究文献、设计作品复原模型,还有2022年何陋轩修缮中替换下的竹屋脊等。该空间将集教学、展览、研究和纪念功能于一体,让师生沉浸式体悟先生的学术精神品格。

作为系列学术纪念活动之一,“方塔园历史展”上个月在冯先生主持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启幕,展览呈现了方塔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先生为此付出的诸多心血。

在当天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和2场圆桌讨论会上,分别聚焦“冯纪忠先生的学术与教育思想”“冯纪忠先生的作品与学术遗产”,来自国内近20所兄弟高校建筑类学院负责人、多家建筑期刊主编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家教授一道展开热烈交流,表达对冯先生为师为学风范的崇敬之情。大家表示,举办纪念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相信将对当下建筑与城市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重要启示。要通过纪念活动重温建筑人的初心使命,弘扬先生的学术精神,沿着老一辈建筑学人的足迹继续前行。

此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策划的“冯纪忠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季”,历时3个月,涵盖学术研讨、展览与文献研究等。

冯纪忠先生从1947年起开始在同济大学执教,早年在土木系开设建筑学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建筑系及后来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达63年之久。他长期担任建筑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和名誉院长,倾力将同济建筑学科逐渐推向发展与壮大。

在教学实践中,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收放有度的“花瓶式”教学模式和“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教学体系,成为同济建筑教育的思想基础。他在同济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出的“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的办学理念,倡导的“缜思畅想”“博采众长”学风影响深远。

冯先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将潜心钻研的建筑理论贯穿于每一项创作作品中,留下了一系列经典之作,如武汉医院、东湖客舍、杭州花港茶室、上海松江方塔园等,尤其是松江方塔园,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

冯先生还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的中国学者。因其在教育和学术方面的突出成就,晚年被授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声誉卓著。

                                                                 (文/黄艾娇、陈少颖   图/江平 等  视频/宋宇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