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高等讲堂(校级)第22讲“创作思考——艺术家的身份转变与当代艺术”举行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11-20 浏览:
11月13日晚,同济高等讲堂第22讲(校级)在四平路校区举行。西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贺丹教授,作了题为《创作思考——艺术家的身份转变与当代艺术》的学术演讲。全校3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贺丹教授先向观众们展示了他创作的部分作品及其手稿,并以拉斯科岩画和古埃及艺术为开端,阐述了艺术家早期作为工匠的无名身份。他回顾了古希腊时期艺术逐渐进入初步创作阶段,艺术家开始以战争与爱情为主题展开表现,但身份依旧局限于技术层面。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艺术服务于宗教,艺术家大多是被雇佣的手艺人。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身份发生了质的飞跃,以丢勒为代表的北方艺术家开始在创作中融入个性和精神性,标志着人文思想的萌芽。到18、19世纪,这一萌芽继续发展,艺术家除了服务于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外,开始追求自我表达,艺术也逐步走向了现代性。

贺丹教授还结合具体的艺术家和作品畅谈了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视觉艺术经历了从抽象主义到波普艺术的演变,艺术家们尝试了多种艺术风格,如至上主义、立体派等。同时,艺术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哲学家的参与和新观念的引入使得艺术家的身份转变为创作的核心主体。这一转变标志着当代艺术家身份的重大转换,艺术家不再仅仅是技术、技艺的展示者,而是成为了思想和观念的创造者。艺术也不再仅仅是装饰的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思考的媒介、一种力量。
随后,贺丹教授与在座师生展开学术讨论与互动问答。他回忆了自己在法国学习的经历,在那里他经历了从注重技法学习到注重当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有独立、自由的身份,并表示从法国回国创作的原因是希望创作中国本土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东西,其中人群是他最感兴趣的对象。当被问到“AI生成的图片可以被称作艺术品或绘画作品吗?”这一问题,贺丹教授坚定地认为绘画不会死亡,绘画就像人类拥有的情感一类的事物,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它。他扩展谈到科技与艺术专业史说道“艺术不应该去沾科技的光,而是沾哲学的光。”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