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版拟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谈》栏目,从理念、方法、机制、环境等方面,多角度、细化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反映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思考与探索。
本科生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源泉,是我国高科技研究队伍的生力军,提升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对于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台了很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举措,这些举措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高校本科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概括地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
二是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还有毕业设计、本科生科技创新平台等多种综合性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本科生创新性活动提供舞台。
三是通过科技活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家、部委、学校组织的多种课外科研活动、各类大学生竞赛等,同时,学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基金,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这些支持和鼓励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四是改革教学模式,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来大学教育的模式,让本科生更多地享用科研平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上这些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举措要顺利推行,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师生密切联系的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其中一种科学的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打破了高校中一般由教授、讲师、助教和研究生组成研究队伍这一局面,把思维活跃、理解力强的本科生也吸收到队伍中来,给研究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使本科生在大学求学阶段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在实施本科导师制过程中,应该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经过几年的实践,北京工业大学探索出一种合理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并与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和学生均有所提高。
在这一模式下,我们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新生入学时期、基础训练时期、项目参与时期、创新实践时期4个时期,这4个时期的计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周期而制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新生入学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使学生萌发浓厚的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实验室软件硬件环境的建设,为本科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条件,为进一步参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基础训练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他们要学习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自身条件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听取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题汇报以及项目汇报,激发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这一时期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项目参与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研究领域,全面参与科研工作。这一时期要充分体现教师角色,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选择难易适中、方向明确、要求具体的课题,采取鼓励和激励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实践时期。这一时期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时期,应结合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以及学校各类创新基金的申请,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无论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都是收获的时期,本科生活跃的思维结合研究生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人才分层次分布,为圆满完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的锻炼,基本上可以掌握创新方法,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为进一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这个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创新保障机制。比如,要处理好如何评价和界定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如何发放本科生的工作津贴,如何鉴定学生科研成果的归属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工作激情。
总之,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对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价值储备,从而为科研活动提供积极的、新鲜的源动力。(赵晓华 杨孝宽)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08年11月07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