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 纪秀君
访谈嘉宾: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冰(化名):同济大学校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李红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本期话题】
据报道,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学校不认同,同济大学学生、2005年山东齐河县高考理科第一名小吕日前退学复读,他现在一心想考取北大或港校。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各方争议。这名学生的大学成长经历令人深思,造成他学业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退学复读是一个好的选择吗?记者约请有关专家共同探讨。
对专业不感兴趣也不能逃课挂科
记者:看了这位从同济大学退学复读学生的经历,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从对专业不感兴趣到后来的逃课、挂科,您觉得学校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夏学銮:大学生退学复读这已经不再是新闻了,现在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他主动退学,还是被动退学,然后再决定态度。即使如他所说是主动退学,我认为也不值得提倡。以过去一些退学再考者为例,除了表现个别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是如何优秀以外,并没有实际意义。在我国教育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的高考制度应该对那些恣意浪费教育资源的人有所限制,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
李冰: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惊讶。虽然大学期间像小吕这样的情况在我的同学中也不少见,但是真正退学去复读的还是极为罕见的。
大学和中学不同,进了大学后学习生活基本就都靠自己了,老师或辅导员不会过多干涉,只会适当引导。目前大学学习环境比较宽松,有的学生一时间难以把握,这就导致了逃课、挂科。对于那些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我认为学校应该更多地去耐心地倾听,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且为他们提供便利。学校不应该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地方。我认为目前国内的不少大学对于特殊的个体没有足够的关注。
学业失意应学会自我调整
记者:曾有不少学生退学复读就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情况该如何调整?
夏学銮:对于一个县理科第一名,上大学后说对自己所选报的专业不感兴趣让人难以相信。据媒体报道,导致他学业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他逃学、不愿意学习。至于他为什么对学习不感兴趣,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心理分析。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到上海,看到大城市的繁华、其他同学生活的优越和自身的劣势地位,会使其心理产生自卑感和逃避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要公平地对待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
李冰:像小吕这样不喜欢自动化专业而对建筑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我觉得除了考虑转专业外,还可以选修建筑系的课程,提高自己的修养。再有就是考研,如果下定决心要考建筑系的研究生,本科阶段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可以旁听课程,涉猎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和建筑系的学生进行交流等。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完成自己专业的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尝试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也能让自己过得很充实。
李红文:经常逃课去社会上打短工不是值得赞赏的行为。大学阶段教育是孩子在一个新平台上积淀知识、提升素质的过程。如果因为接触社会做些兼职而影响到学习成绩乃至挂科,用人单位是不喜欢这样的学生的。而且,对于一些社会兼职经历,我们也会关注他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对该领域有何认识,有没有成果,如果只是赚钱的话,没有太大意义。
退学报考北大或港校过于狭隘
记者:上了好几年大学再退学复读,只为考北大或者港校,你觉得对他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夏学銮:如果让小吕重新来过校园生活,我觉得他需要把心态放平,不要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培养学习兴趣,完成基本大学课程,然后再谈就业和其他深造事宜。学校曾给了他转专业、双修等一些机会,可惜他没有珍惜、没有抓住。就他目前的情况来说,退学复读不是一个最佳选择,但这是一个基于现实的决定。
李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狭隘的选择。将自己的努力方向局限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即使通过自己努力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在专业的选择上还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那时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它对于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并不代表全部,更重要的还在于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中的锤炼。有人说,工作5年后就不再有人提及你毕业的学校,这时就全靠你在工作中的成绩来说话。
李红文:同济还是北大,都是重点大学,对我们来说它只说明应聘者有一个好的大学教育背景,我们更关注他的专业跟应聘岗位的结合度以及实践经历。一个踏踏实实完成学业的北大毕业生,跟一个有相关社会实践经历的同济毕业生,后者更能吸引我们。
2008年11月07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