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丁雪、肖超:上海如何探索超大城市文化资产空间治理

来源:澎湃新闻APP   时间:2025-10-20  浏览:

超大城市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和累积起庞大规模的城市资产。这既是增强城市“四大功能”的基础性资源,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上海在超大城市迭代升级过程中,城市文化传承体系不断融合发展,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资产空间。为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公共效率与文化魅力,本文借鉴国外在超大城市文化资产空间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超大城市文化资产空间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文化资产空间是指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符号与功能的物质及非物质空间形态,是城市文化资源在空间层面的系统集聚与综合呈现。对超大城市而言,文化资产空间是彰显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传承、社会认同与经济赋能等多重价值。

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历史街区、文化街区、工业遗产区、滨水文化带、公共艺术区等为代表的有形空间载体;二是通过建筑形态、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和活动策划等方式实现文化叙事与价值传递的人文场景;三是融合文化生产、消费、体验与交流等多重功能的复合功能区,形成具有持久活力的文化生态单元。

未来,超大城市文化资产空间发展将呈现三大特征: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文化空间沉浸式体验与社群互动的场景化,以及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化治理。

二、休斯顿能源走廊区域文化资产空间治理及成效

在全球城市从单一产业功能区向复合功能城区转型的背景下,上海亟需探索产业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休斯顿能源走廊区域作为世界级产业功能区转型的典范,其以能源文化为内核,通过系统化的空间治理推动区域功能复合与价值提升的实践,为上海推进重点产业区域的文化治理与空间重塑,特别是在产业文化挖掘、公共空间系统构建与多元协同机制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具有现实参照意义的国际经验。

(一)选址设计与现状

休斯顿能源走廊区域位于休斯敦市中心沿10号州际公路以西约24公里处,毗邻主城区,周边环绕布法罗河湾与巴克水库等自然景观。该区域于2001年由德克萨斯州议会推动设立,规划面积从最初的688公顷扩展至目前建成使用的809公顷,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居住、工作与投资功能于一体、倡导慢行交通、宜居可持续的世界级城市功能区。

依托深厚的能源产业基础,休斯顿能源走廊已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就业中心之一,区域内就业人口超过9.6万。其30分钟通勤圈内更聚集了近80万名就业者,其中包括休斯顿地区超过43%的建筑师与工程师。目前,已有300多家国际、美国及本地能源企业入驻,涵盖全球总部、区域办事处及各类能源服务机构。区域内办公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其中A类写字楼占比达79%,配套商业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共同构筑了大休斯顿地区以能源文化为特色的引领性经济功能区。

(二)治理措施与价值分析

休斯顿能源走廊区通过私有、公有和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协作,挖掘并整合区域能源文化资源,推动形成了以产业文化为内核的空间治理模式,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更对周边城市形成积极辐射,产生了明显的示范与带动效应。

第一,文化融合与街道完善。通过构建连续、贯通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网络,系统完善街道基础设施与景观风貌,建立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在搭建健康生活方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

第二,综合性中心与文化活动。布局集零售、餐饮、社区设施、广场、公园以及公共集会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使其在服务就业者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成为举办人文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逐步构建起具有能源文化特质的社区凝聚力与生活品质载体。

第三,公共空间系统与生态保护。以建设世界级中央公园为核心,构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系统,融合休闲游憩、艺术展示与公众活动功能,同步强化滨水生态修复,优化人行与车行流线,实施雨洪管理措施,形成类型丰富、生态与人文协同的公园体系。第四,交通规划与能源效率。通过引入逆向车道、高承载率车道及收费车道等智能交通管理手段,有效缓解道路拥堵,提升通行效率,进一步支撑区域能源消耗的优化与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上海文化资产空间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为构建世界一流的超大城市文化空间格局,上海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充分借鉴休斯顿等国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推动文化资产空间治理向系统化、精细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具体而言,可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文化资产空间的基础管理。全面开展上海文化资产空间地图测绘与数字化建档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资源数字孪生”理念,对全市历史街区、工业遗存、滨水文化带等资源进行空间落位、价值评估与现状诊断。在此基础上,制定文化资产空间保护与利用正面清单,明确各类空间的管控要求与兼容功能,形成全市文化治理一张图,为分类施策与精细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推进重点区域的文化场景示范建设。参考休斯顿能源走廊公共空间系统构建经验,聚焦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推动从景观提升向文化叙事升级,通过设置历史解说牌、艺术雕塑与AR互动装置,建设文化锚点与故事走廊,打造具有整体性与互动性的露天城市历史博物馆。同时,借鉴其连续自行车道网络与街道完善经验,在衡复风貌区、杨浦滨江等区域推进文化型慢行网络贯通,统一视觉引导与设施标识,营造连续、沉浸的文化漫步体验。

三是深化文化空间与城市功能的融合赋能。借鉴休斯顿通过公私合作发展综合性中心的模式,在创意园区与历史文化街区中试点文化工坊建设,以低成本空间与配套服务吸引创作者入驻,推动文化生产、展示与消费有机结合。参照其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探索设立文化空间更新基金,创新推出文化资产空间特许经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存量建筑的文化改造与活化运营,实现文化效益与市场效益的良性循环。

四是构建协同高效的文化治理机制。借鉴国际大都市协同治理经验,设立跨部门的文化空间治理专班,建立项目联审机制,确保文化要素在规划建设环节有效落实。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资产空间绩效评估办法,将文化空间活力、公众满意度等软性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长效治理体系。

(作者丁雪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副教授,肖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79338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