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蔡三发、钟之阳:从启智到创新 STEM教育如何发力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7  浏览:

高中开设计算机、量子力学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设实验室衔接大学科研——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布局STEM教育。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谁先筑起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石,谁就握得住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举办正式成立仪式,这意味着以后中国会成为全球STEM教育的重要枢纽之一。什么是STEM?这种教育模式将带来什么?

2025年7月,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发布《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以22项指标对全球40个国家的STEM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全景扫描。中国以85.46分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一结果既反映了我国近些年STEM教育的快速进步,也启示了我们在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质量提升与体系优化仍是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在“教育过程”维度以28.69分高居全球第一,充分体现我国在STEM教育规模、质量和师资方面的强大优势。目前,我国的STEM毕业生总数达到277万,占毕业生总数的49.7%,该比例居世界首位。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在PISA 2018数学与科学成绩测试中表现优异,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也长期保持领先。在“成果与影响”维度,中国以37.46分位列第二,紧随美国(38.43)之后,在科研产出方面表现突出,STEM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占全球的23%,活跃学者数量居全球首位,科研论文被专利引用占比增长迅速,增速亦为全球第一。然而,在“政策与资源”维度,中国排第17位(19.32分),显示出我国在STEM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仍有提升空间。这种投入有限但产出卓越的发展格局,成为全球STEM教育格局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因素:制度协同、人口红利和技术助力。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和学校的协调配合,中国在推动STEM教育方面实现了中央、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联动”。国家通过《教育信息化2.0》和“双减”政策,推动科创后备人才的培养;省级政府通过调整“新高考”科目权重、实施强基计划等举措,将STEM人才选拔前置至高中阶段;而优质高中与高水平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促进了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和大学先修课程的有机结合。此外,中国庞大的同龄人口基数使得在线实验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育资源的边际成本接近零。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一年后,STEM类资源访问量突破160亿次,相当于为每位中小学生提供240课时的“数字实验课”。中国还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光纤双千兆网络,98%的中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室,73%的学校已建立了校级STEM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开源硬件的大规模应用有效弥补了生均经费不足,提升了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在进一步提升STEM教育的影响力方面仍面临几项挑战。首先,生均经费不足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缺乏限制了原创性科研的发展。中国在QS前100高校中的数量仅为6所,远低于美国的32所,而生均经费也仅为美国的1/6,这导致高水平实验室的可及性和更新率受限。其次,中国在STEM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文占比仅为20.3%,远低于新加坡(74.3%)和瑞士(72.9%),活跃学者的流入率也较低。这一问题加剧了国际人才流动的难度,制约了中国在全球科研网络中的影响力。

面向2035年,中国STEM教育的发展应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阶段,逐步迈向以制度创新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阶段。只有在完善资源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投入、过程与成果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并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经验。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研究员 钟之阳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1188&v=2.0&sid=6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