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他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模速空间”是上海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和场景开放,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尽管范围只有方圆一公里,但“动静不小”。其进行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营造,可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长宽高深”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竞争已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产业生态的比拼。人工智能发展需要适宜的产业生态,何以理解“适宜”?简而言之,有“长宽高深”四个衡量尺度。
所谓“长”,特指人工智能产业链长,支链和环节众多。从基础模型到底层技术研发,从算力芯片到计算架构,从语料数据到测试应用,产业链各环节都要有充分的要素配置和能力储备。
所谓“宽”,特指有足够频谱宽度,能够消纳各类创新成果的工业体系和应用场景。特别是,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集齐人工智能产业所需要的算力、大数据、资金等要素,初步形成了全域创新的产业生态特征。
所谓“高”,特指较高的生态位势。在掌握前沿科研动态、具有产业发展规律洞察力且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战略科学家、卓越企业家带动下,策划和组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而在相关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掌控关键环节。
所谓“深”,特指物质技术基础、基础研究以及根技术研发的布局深度。
放眼世界,勇立科技潮头的城市或地区,总会在产业生态方面呈现出一些相似性。在创新策源方面,基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科研机构、成熟的科研基础设施,形成强大的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能力。在高端产业引领方面,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发展作用明显,“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大量涌现,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对照“长宽高深”衡量尺度,上海具有一些独特优势。比如,15所高校的6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沪中央科研机构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企业需求,不断拓展创新网络;以上海光源为代表的光子科学装置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大科学设施集群,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创新生态不断改善。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中,全球120个城市(都市圈)成为测评对象。上海的创新生态得分仅次于伦敦、旧金山和纽约,位居全球第四。
底层逻辑
见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之“微”,可以知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之“著”。把握好其中的底层逻辑,有助于将人工智能这一年轻人的事业,转化为上海科创中心“强功能”的重要力量。上海要总结好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要点涵盖面广,占所有技术领域的44%。上海可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集中力量,聚焦关键领域,夯实技术储备,着力增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需要领军人才指挥和协调多方力量实施技术集成突破,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上海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人工智能产业各细分赛道上因地制宜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第三,加强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激励,调动社会力量,不断夯实有利于算力协同、算法精进、数据集成及高质量语料资源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四,拓展与市场需求、治理需求同频共振的产业发展场景。从“五个中心”新提升看:在经济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正成为提升百业千行全要素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在金融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赋能服务智能化、数据治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提升;在贸易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在市场研判、需求预测、供应链优化、跨境电商、合规监管等方面找到用武之地;在航运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在港口运营智能化、通关与监管效率提升、安全与风险管理、绿色航运等方面施展身手,助推上海航运中心从“吞吐量领先”到“智能化标杆”转型;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可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和技术突破的效率。
第五,加大对创新生态的部署和投入力度。一定意义上,“公共服务”是快变量,找准裉节问题就可以摸索出破解之道;“创新文化”属于心理意识范畴,是慢变量,需要社会引导、长期涵养。
第六,强化资本赋能。发挥上海国有资本的“压舱石”作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充分利用上海全要素金融市场优势,激发市场化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实现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双向赋能。
第七,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化是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重要特征,上海应进一步发挥开放的传统优势,吸引和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英才,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参与率。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05-13&id=434986&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