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陈强: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个“生态体系”?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05-07  浏览:

见“模速空间”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之“微”,可以知上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之“著”。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他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模速空间”是上海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和场景开放,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时间虽短,动静却不小,100多家入驻企业中的一部分已经崭露头角。尽管范围只有方圆一公里,但其进行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营造,却可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怎样的产业生态?

当今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竞争,早已不只限于技术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产业生态的比拼。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发展需要适宜的产业生态。那么,怎样才称得上“适宜”?简而言之,就是“长宽高深”要适宜。

所谓“长”,是指人工智能产业链长,支链和环节众多。因此,在从基础模型到底层技术研发、从算力芯片到计算架构、从语料数据到测试应用的产业链各环节上,都要有充分的要素配置和能力储备。

所谓“宽”,是指有足够频谱宽度,能够消纳各类创新成果的工业体系和应用场景。“模速空间”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集齐人工智能产业所需要的算力、大数据、资金等要素,体现出全域创新的产业生态特征。

所谓“高”,是指较高的生态位势。在具有前沿科研动态和产业发展规律洞察力,并且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企业家的带动下,能够策划和组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而在相关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掌控关键环节。

所谓“深”,指的是物质技术基础、基础研究以及根技术研发的布局深度。

放眼世界,无论是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波士顿、伦敦和东京,还是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近来蹿红的杭州,这些勇立科技潮头的城市或地区,总会在产业生态方面呈现出一些相似性。

在创新策源方面,基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科研机构、成熟的科研基础设施,形成强大的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能力。比如,纽约持续扩大知识创造的优势,在高被引论文数量,论文被专利、政策、临床试验引用的总频次指标上领先。

在高端产业引领方面,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比如,旧金山—圣何塞拥有324家独角兽企业,涵盖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生物医药、航天科技等领域,在助推加州经济腾飞的同时,赢得资本市场的极力追捧。

在创新生态方面,从内部看,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内聚力强,创新要素充沛且流动顺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从外部看,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互动紧密,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比如,伦敦依托科学传统、创新文化及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巩固其国际城市地位,在知识生产协同、技术创新合作、资本输入输出方面的枢纽功能日益增强。

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上海具有什么优势?

上海承担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历史使命以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科创中心的框架体系,在孵化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探索实践载体运行稳健;15所高校的6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沪中央科研机构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企业需求,不断拓展创新网络;以上海光源为代表的光子科学装置群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大科学设施集群,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原创科技成果涌现。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合计45篇,占中国大陆总数(154篇)的29.2%,创历史新高。

——科技创新对于产业高地建设的促进作用显著。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其中,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

——创新生态不断改善。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Nature合作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中,全球120个城市(都市圈)成为测评对象,上海的创新生态得分仅次于伦敦、旧金山和纽约,位居全球第四。

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当前,国际形势云谲波诡,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正常的科研合作也会遭受各种人为干扰。上海要总结好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据统计,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要点涵盖面广,占所有技术领域的44%。上海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集中力量,聚焦关键领域,夯实技术储备,着力增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需要领军人才指挥和协调多方力量实施技术集成突破,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新技术应用中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成立不到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联合国内31所高校,通过培育产教联合体,探索课堂与产业“零时差”的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上海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人工智能产业各细分赛道上,因地制宜探索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三要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上海必须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激励,调动社会力量,不断夯实有利于算力协同、算法精进、数据集成及高质量语料资源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要不断拓展与市场需求和治理需求同频共振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场景。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场景资源。在经济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正成为提升百业千行全要素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在金融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服务智能化、数据治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提升;在贸易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可以在市场研判、需求预测、供应链优化、跨境电商、合规监管等方面找到用武之地;在航运中心建设中,人工智能能够在港口运营智能化、通关与监管效率提升、安全与风险管理、绿色航运等方面施展身手,助推上海航运中心从“吞吐量领先”到“智能化标杆”的转型;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应加快部署和推进AI for Science和AI for Technology,提升科学探究和技术突破的效率。

五要加大对创新生态的部署和投入力度。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的创新生态分项指标中,上海在“开放与合作”和“创业支持”方面位居前列,也有指标正待进一步提升。在某种意义上,“公共服务”是快变量,只要找准裉节问题,就可以摸索出破解之道;“创新文化”则属于心理意识范畴,是慢变量,需要通过社会引导,长期涵养。

六要强化资本赋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投入和产业投资具有规模大、强度高、周期长等特点,需要海量并具有较高耐受力的耐心资本。为此,应发挥上海国有资本的“压舱石”作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同时,充分利用上海全要素金融市场优势,优化政策工具,激发市场化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实现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双向赋能。

七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模速空间”青年创业者交流时,曾在同济大学学习、现任教于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创办上海纭算科技的法国人伯涵峥对上海的开放表示赞赏。国际化是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重要特征,比如,剑桥大学科研人员中57%来自海外,57%的研究成果是与海外学者合作完成的。上海应进一步发挥开放的传统优势,吸引和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英才,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参与率”。

见“模速空间”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之“微”,可以知上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之“著”。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底层逻辑,一定可以将人工智能这一年轻人的事业,转化为上海科创中心“强功能”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05194&v=1.7&sid=6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