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承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党委宣传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5-11-17  浏览:

11月16日,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330余位专家学者,从工程科技、教育治理以及行业实践等不同维度,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探索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数据试验场研究院院长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航空大学教授何友,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刘元昕,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高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处处长韩崇虎,腾讯云副总裁、教育行业负责人石梅等出席,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主持。

郑庆华致辞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结合载体,更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将对人工智能整体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工程教育、人工智能发展必将呈现更加蓬勃发展的态势。

刘元昕致辞表示,人工智能在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学效能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正在深刻重塑教育教学的模式范式。人工智能不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将深刻影响教育的未来。期待各位院士专家在会上交流学术成果、凝聚集体智慧,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浩致辞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塑育人新范式;促进普惠共享,构建教育公平的新机制;强化战略支撑,激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上海始终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与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一起努力,共建生态、共享成果、共育人才。

石梅致辞表示,腾讯一直积极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教育创新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腾讯教育愿以开放务实的态度,与各位同仁携手,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更多可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主旨报告环节,潘云鹤作了题为《AI+推动大学的变革》的报告。他表示,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AI+的实施既是一场重大的变革,也是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机遇。AI+正在推动大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重功能的变革,而学科大模型正是其关键。由学科大模型发展为大学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有望成为一条我国人工智能从专业大模型到通用大模型的创新之路。

邬江兴作了题为《AI时代内生安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思考》的报告。他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知识的种类。AI重构高等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从“复制”转向“创造”,传统“知识传授”模式面临新挑战,高等教育需要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要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内生安全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

何友作了题为《AI赋能智慧教育》的报告。他表示,AI赋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应用,更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线性标准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精准教学。由大模型驱动的新兴应用正在成为前沿范式,多模态教学体、边缘与在地智能、教育公平与普惠等将成为AI赋能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郑庆华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人才培养——认识与实践》的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拓展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在重塑知识生产传播的格局,成为未来教育基础设施。当前,同济大学正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指引,赋能学科转型、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推进系列AI赋能的同济实践。

会上,同济大学­­­-中国知网STEM教育大模型发布。该模型由同济大学与中国知网合作开发,将链接中国知网资源,构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智能服务,推动“教育+AI”在STEM教育场景应用与深度耦合。

当天下午,研讨会两个平行分论坛同时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范式与学习生态重构”“数智时代的学科重塑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两个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文/樊宗鑫    图/周游 等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