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校领导出席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大中小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同济经验

来源: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   时间:2025-11-12  浏览: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11月12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代表学校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从战略价值、生态构建、高校担当等维度对《意见》作专家解读。

许学军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也将“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作为核心任务,凸显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对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实力的战略价值。在此背景下,《意见》的出台彰显构建“大中小衔接、校内外协同”科技教育新生态的紧迫性。

一是战略意义。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类人才须具备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综合素质,而科技教育是关键载体。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科技依赖人才,人才源于教育,高质量科技教育是连接二者的核心桥梁。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积蓄人才优势,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国家”的良性循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之策。通过一体化科技教育早期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是构建新生态。《意见》既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也是破解科技教育“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的关键方案。这次的文件出台,尤其注重育人目标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有序开放科研优质资源,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文件也推动构建了螺旋上升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加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STEM教育跨学科融合,并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前沿内容,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文件也倡导以数智赋能教育公平,提出充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全国顶尖科普资源、虚拟仿真实验与名师课程,以数字赋能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科技教育公平发展。

三是大学可为。《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校探索建立大中小科技教育共同体,为科技教育提供人才与组织支撑。大学要在课程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科研积累,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要在师资培育上发挥“赋能”作用。通过“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中小学科技教师高级研修班等项目,定向培养高素质科技教育师资,系统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探索建立“双聘”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技教育导师或兼职教师,提升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大学要在资源共享上发挥“贯通”作用。主动将优质通识课程、教授科普讲座等转化为线上资源,加大帮扶和支教力度,服务和支援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让偏远地区共享高质量科技教育资源。

许学军指出,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起点,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是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落实《意见》精神。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共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科技教育体系,才能培育更多未来杰出科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会上,许学军介绍了同济大学科技中学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他说,当前同济大学正在全力打造的科技中学,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科技中学的整体筹建充分体现了体系化设计,从课程、师资到空间做到了大中充分衔接和融合。科技中学的成立,正是同济大学立足人才贯通培养,基于长期主义,开展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大学学科优势,打通人才贯通培养链条,深入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