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校长杨金龙:在资助“温度”“精度”“深度”上发力,守护学子成才路

——来自同济大学的暖心关怀
来源:“中国学生资助”公众号   时间:2025-11-12  浏览:

新学年,同济大学迎来45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其中15%的学生来自困难家庭。入校两个多月来,学校始终心系他们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已为他们一共发放各类经济资助款400余万元,并启动发展型资助,确保应助尽助。寒冬即将来临,学校正在准备保暖衣被等物资,让学生温暖过冬。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工程,是一项充满爱心与希望的事业。同济大学始终将学生资助工作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坚持铸魂育人资助暖心双轮驱动,以人工智能赋能,夯实经济型”“发展型”“成长型三级资助育人体系。经济型资助筑牢生活保障,发展型资助强化能力提升,成长型资助突出育人实效,构建起有温度、有精度、有深度的资助育人模式,既守护学生上学无忧,更促进其人生出彩。

暖心筑基,打造有温度的资助保障体系

学生资助不仅是经济帮扶的暖心工程,更是人才培养的铸魂工程。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每年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超7%的足额资金保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在助困兜底的同时,侧重奖优、引导、育人的融合,搭建有温度的资助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全过程资助链,多层面保障学生成长。采取阶梯式资助方式,根据学生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搭建全过程资助项目体系,关注学生在入学启航、在校发展、求职深造等各阶段的资助需求,将各类帮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前期绿色通道、中期奖助学金、后期考研加油包求职补贴等资助项目提升资助力度,提升学生安全感。

二是搭建全场景关怀圈,多维度陪伴学生成长。打造主题空间,在各校区设立助学成长体验中心”“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鼓励学院创设学业发展与指导分中心,上下协力做细按需滴灌。如,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送月饼、送团圆饭,灾害之际发放补助送关心,入校送路费,毕业送美食,第一时间关怀到位,营造安心、舒心的资助氛围,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三是织密全覆盖守护网,多视角助推学生成长。加强校内协同,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讨部署工作,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加强校内外协同,联动校友、学生家长、慈善机构等力量,开展校友迎新送新、专场招聘、万里大家访、爱心捐赠等活动,如,由同济大学四川校友会牵头,连续四年免费包车包机送新生上大学,形成了同济大学第一粒扣子专列的爱心传统,以送岗进校、上门访谈、物资发放等多种方式深入资助对象,从入门启航、成长保障、职涯发展等多个方面给予帮扶支持,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智慧拓界,打造有精度的资助支撑平台

学校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战略路径,发布“1+2+2+N”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学生资助数字化生态服务体系,建设纵横贯通、融合共享、规范有序的三类信息化平台,推动管理服务的智慧升级,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构建成长数据中台,实现资助育人一张图学校搭建学生成长档案系统,汇集关系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数据、学业发展数据、资助育人数据、校园轨迹数据、体质健康数据等240余个字段数据,形成融通全量信息的数据仓,展现学生成长全过程,实现资助育人一张图,以全周期记录让每一步蜕变被看见,为资助工作的精确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部署预警识别引擎,精准识别帮扶困难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大数据画像的基础上,部署隐形困难生识别智能模型,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动态调整。如,学校通过对学生就餐、教育超市消费等数据的分析,判断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做到对未认定学生过低消费和已认定学生过高消费的预警,辅以关怀教育,对潜在困难生以隐形资助方式精准补贴学生。

三是塑造服务型创新模式,构建资助管理新路径。学校构建了济立方思政大模型,打通---”12个业务系统的数据,筑牢全景式、立体化的数据基座;研发小济学长”“小舟导员双智能体,全天候7×24小时为学生和辅导员提供包括资助政策、流程、经验案例等在内的暖心服务,仅小济学长开通5个月就累计解答学生资助咨询超1.2万次,让95%以上的需求得到秒级响应,实现线上技术赋能和线下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选取近40项学生能力成长指标观测点,形成学生能力成长的12个维度,生成学生树形动态生长趋势图,构建数据画像趋势分析智能推荐施策跟踪成效评估的闭环式精准育人平台,在奖学金评定中加入综合测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各维度的综合提升。

成长赋能,升级有深度的资助育人范式

学校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城乡发展新挑战,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差异化需求,大力实施发展型资助与成长型资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资助育人工作从底线保障到高标引领的转变。

一是补足学生发展薄弱短板,助力更深层次教育公平。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国家高校专项招生计划,推出筑梦计划,覆盖全国近30个省份,为边远、落后和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校后进行全过程跟踪培养,在经济资助之外,还每年划拨50万元经费推出发展型资助品牌擎济工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提供价值引领、学业提升、励志感恩、朋辈互助、素质拓展等多项针对性资助教育服务,帮助他们补足短板、实现自我超越;该项目实施以来助力约94%的经济困难新生快速融入校园,三分之二参加过发展型资助的困难学生获校级以上奖学金,超50%的学生参与资助宣讲、创新创业活动。

二是强化学生综合数智素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打造100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学生提供大模型、具身智能、AI安全伦理等全领域的知识,打牢厚实基础,适应未来发展。优化资助分配,广募社会捐赠,推动奖助学金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国家重点领域学科适当倾斜;关注学生学情,成立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提升学生学业和科创竞争力;每年划拨400万元经费资助学生海外游学,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努力培养具有跨领域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

三是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提升资助工作对战略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五育并举融入奖励类资助,设立卓越·综合素养奖励金、社会活动奖学金、艺术单项奖等多项奖学金,形成国奖促卓越、校奖显优势、单项奖促发展的综合性激励体系;完善政策引导类资助,大力推动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工作,另设扬帆奖学金”“西部计划学生奖励金”“专招学生补贴,激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支持资助类社会实践,成立受助学生公益社团,培育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组织学生赴祖国各地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如来自重庆的黄同学,受助后坚持五年返乡资助宣讲,成功带动56人考入同济并加入资助宣讲队伍,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同学们将感恩之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青春铸梦,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进入智能化转型新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学生和家长从好上学上好学的期盼,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高校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也是资助工作应有的题中之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和把握教育强国,同济何为的时代命题,加快构建学生资助数字化生态服务平台,巩固拓展学生资助工作成果。学校将结合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和发展方向精准赋能,持续在资助温度”“精度”“深度上发力,实现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让所有同济学生共享发展机遇,共同书写青春华章,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杨金龙,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MeS3wKgOjyTM-G2dx6Aow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