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聚焦“工程智能”,成立五大研究院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5-05-20  浏览:

5月20日,同济大学举行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行动发展大会,聚焦“工程智能引领,新域新质发展”这一主题。会上,学校围绕“工程智能”系统布局的首批五大研究院宣告成立。

这五大研究院分别是: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这是同济大学落实落细去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的又一重要举措,是聚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东航集团董事长王志清,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方守恩,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上海申康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市杨浦区区长周海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出席活动。

卞修武、滕皋军、冯国平、陈义汉、吕西林、李杰、蒋昌俊、朱合华、翦知湣等多位校内外院士参加五大研究院学术论坛,为高水平建设研究院贡献真知灼见。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规资局副局长孙珊,上海市交通委二级巡视员戴敦伟,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钱智,静安区副区长杨毅,普陀区副区长蒋龙,嘉定区副区长王超,松江区副区长刘福升,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荣强;

国铁集团原总工程师、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院长郑健,央视总台上海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陈永庆,中国商飞工程总师陈勇,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龚勃,中国数联物流总经理张义,中交信科党委书记袁航,上海城投集团总工叶源新,上海申通总工申伟强,上海建工总工陈晓明,上海建科咨询总工周红波,宁夏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会长吴长青,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文,上海隧道股份董事长葛以衡,上海张江集团总经理陈微微,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宋雪枫,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驹,上海市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奚文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牛斌等企事业单位代表;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晓,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军,交通银行总行业务总监、上海分行行长涂宏,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公茂江,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翟冀,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高级信贷执行官孙亮,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于永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助理林允情等金融机构负责人;

空军工程大学少将蔡良才,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康宇,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专家学者;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会长申少君,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卢策吾,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杨燕青,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张崇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讲席科学家李世鹏等科研机构负责人;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腾讯PCG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瀛、阿里斑马智行CTO司罗、蔚来汽车副总裁吴杰、华为上海教育医疗总经理国策,以及中国航天、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中铁、小米集团、恒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瑞柯恩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

同济大学校领导方平、童小华、石振明、刘润、李翔宁,学校相关部门、学院及直属和附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主持会议。

舒华致辞表示,同济大学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科研创新工作,积极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战略部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成效。今天,同济大学以“工程智能”为战略支点,系统布局成立五大智能研究院,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展现了战略前瞻性和责任感。真切期望同济大学再接再厉、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在“人工智能+”的新蓝海中开辟新路径,为全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以数字化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丁奎岭致辞表示,人工智能对于筑牢强国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此次同济大学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行动,是一次综合性、持续性、一体化的改革探索,彰显了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为与担当。上海交大与同济渊源深厚,当前两校在学科布局上,也有很多可以互鉴互补的地方。未来我们将和同济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与更多兄弟院校携手同行,用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剂,争做上海市乃至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解冬致辞表示,同济大学在上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综合改革方面起着重要的开拓引领作用,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今天,学校聚焦“工程智能”战略,系统布局成立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的产业向智能化模式转变,并且以此来示范带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学校践行“和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和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也是学校支持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具体行动。市政府将继续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期待同济充分发挥五大研究院的作用,力争在技术的迭代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形成更多范式的突破。

郑庆华作了题为《工程智能驱动学科转型发展》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工程智能的同济方案。“同济工程学科群优势明显,人工智能学科快速崛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希望围绕工程智能的这五大研究院建设,为国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郑庆华说,希望这五大研究院实现“四大创新”。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院系制、学科化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组织方式,建立“1+N”多学科交叉,以及科学研究资源、人才培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创机制。二是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揭榜挂帅、目标引领、问题驱动,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锻炼成长。三是开拓新域新质,通过五大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提出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方向,培育未来学科,突破“卡脖子”技术,创造新质生产力。四是评价体系创新,建立以成效、贡献、特色为准则,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实用性和经济社会价值。

“应强国建设之需,顺时代发展之势,同济大学将以五大研究院的创建为契机,推动学科转型,开拓新域新质,为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助力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同济智慧和力量。”郑庆华说。

舒华、王志清、王平、翁孟勇、郑庆华、方守恩、张英、赵丹丹、周海鹰、裘文进、赵震、屈炜、孙珊、戴敦伟,共同为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联合揭牌。

五大研究院院长分别介绍了各研究院建设方案。

工程智能研究院



人工智能与复杂工程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工程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以AI4E(AI for Engineering)为核心开展研究与创新,聚焦工程智能基础模型与工程智能体的关键技术突破,结合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汽车及智能制造等垂域开展前沿研究,系统推进工程领域研究创新、产业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智能化范式转型。研究院以“场景引领、机制创新、产教融合”为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工程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链融合的示范基地,为人工智能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发展(0→1→N)提供关键支撑,服务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变革性的前沿方向,医学人工智能正深刻重构全球健康医疗的价值链条,推动着医学研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并引领医学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为全球医学事业提供众多可能的突破。同济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面向国家医学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将重点开展科学智能与工程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院致力于系统性建设医学数据存储与计算中心、智慧医学教育中心两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四大特色系统或者平台,即通用医学大模型、医疗数据智能治理系统、医学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平台和智能药物发现与验证系统。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的创新链条,革新智能医学教育体系,升级创新药物研发范式,提升精准医疗服务能力。

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

当前,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同济大学依托上海市未来学科成立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以高地、极地、地外等“三地”建造为牵引,破解极温/风/压/加速度/磁等极端自然与信息环境下的选址规划、超材料原位利用、超结构设计、无人建造和特异灾害防控等核心科学难题。研究院整合土木、环境、测绘、力学、材料、机械、交通、建筑等多学科力量,助力川藏铁路、南极科考站、月球基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引领国际极端环境建造科学研究,为支撑国家战略和推进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自主智能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同济大学依托上海市未来学科成立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围绕“医疗康复机器人、智能制造机器人、极端建造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针对“机器人本体驱动、机器脑决策控制、机器人群体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等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展开深入研究。研究院面向国际前沿,锚定国家重大战略,突破高性能关节模组、柔性电子传感、感知决策控制大模型和数据采集训练场等核心技术,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

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同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航空、交通、测绘、管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优势,成立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塑造服务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构建低空物流、通航无人机等技术孵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行业交流的合作交往窗口,打造高端技术的人才孵化摇篮,为建设航空强国、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点持续贡献同济智慧与力量。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介绍了“无界大模型”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无界大模型”聚焦“空间智能一体化”核心愿景,贯通感知、认知与行动全链条,推动人工智能向认知决策、自主协同跃迁,迈向“理解世界、操控世界、协作世界”的新阶段。模型提出“数据驱动—知识引导—物理约束”三元协同机制,构建具身智能体的知行闭环与多智能体协同框架,突破当前大模型在空间理解、任务泛化与多体协作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通过认知范式重构、智能控制架构设计与人机共智体系构建,提升模型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空间理解与具身推理能力。未来,模型将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城市治理等典型场景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赋能人工智能的真实场景落地与系统化发展。

会上,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分别与相关企业签约,校企将共同推进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科创平台共建、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维度合作,携手共筑科创新高地。

当天,五大研究院还分别组织专题研讨会,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院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文/黄艾娇、樊宗鑫          图/江平、周游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