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安全意识不能“热得快”冷得也快

来源:   时间:2008-11-19  浏览:

花季生命,在大火中凋零,令人扼腕。近日,上海商学院一学生宿舍,因学生违规使用“热得快”而引发火灾,4名女生在逃生中坠楼而亡,引起社会关注。市教育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高校迅速行动排查安全隐患,坚决收缴违规电器,“热得快”当然是第一收缴对象。

“热得快”是否全都“面目可憎”?收缴了违规电器,是否就能确保安全?过了一段时日,那些被藏匿起来的“热得快”,会否重新被学生用得欢?如何让安全意识、逃生技能真正深入人心?

伪劣“热得快”如定时炸弹

插进装满冷水的热水瓶里,通上电后十来分钟,就有了一满瓶开水———“热得快”,确实为许多市民生活带来便利。

“热得快”是一种利用镍铁合金电热丝发热、作用于液体的小型快速电加热器,其大功率设定对产品的安全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和《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室内加热器的特殊要求》等行业条例中都明确规定,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注明3C认证标志的室内加热器产品,均不得出厂、进口、销售。同时,即使产品质量过关,使用时也应特别注意。消防热线专家表示,使用这类功率大的电加热器,特别要注意检查室内电线是否老化,因为电线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使用寿命会缩短,万一发生漏电,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记者在不少高校周围的百货小店走访发现,在售的“热得快”主要分三类:只有通电后加热功能的、水开后可鸣笛报警的、遇干烧自动断电的。其中大部分仅有一个塑料袋包装,既无国家要求的强制性认证证书或3C标志,也不标明生产厂家或安全警示。一旦发生故障或干烧,其金属外管可能会很快烤焦,继而引起爆炸或漏电。这些不合格产品对当前使用“热得快”较为普遍的高校学生宿舍来说,几成定时炸弹。而一些农民工宿舍、企业职工宿舍,比较拥挤,生活设施比高校宿舍差,伪劣的“热得快”更是安全隐患。

用育人眼光看待“便”与“不便”

无论是合格的还是伪劣的“热得快”,在高校宿舍都被明令禁止,以最大限度确保学生宿舍用电安全。除此以外,电热水壶、电吹风、电热毯等也在被禁之列。如复旦大学明确规定:在学生宿舍内禁止乱拉电线,禁止使用床头灯、电器升温设备、酒精炉、煤油炉、“热得快”等物品……不听劝阻的,给予警告处分。同济大学学生宿舍守则强调:大楼内禁止使用床头灯。不准使用电炉、电热棒、电热毯等电器,经发现除没收违章电器外,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部分大学生既明知禁令,为何还是喜欢偷偷用“热得快”?

学生们说,“热得快”用来煮面条、牛奶之类的很方便。不少学校的开水灶一般都在早、中、晚等分时段开放。如果过了时间段没泡上开水,或是懒得走到宿舍楼外去泡水,有的学生就会偷偷使用“热得快”。

一些家长表示,既然学生对热水有较多需求,高校是否能进一步改善生活设施,以方便学生?

“高校后勤工作应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需求,对一些生活设施进行人性化设计与管理。”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王军华说。上海大学在改建老校区、建设新校区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使用热水,在女生楼安装了一两个开水箱,在那些离公共打水点较远的宿舍楼里也安装了开水箱,24小时供应热水,每瓶收费1毛钱,学生觉得方便,经济上也承受得起。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每幢学生宿舍楼内的公共区域里安装了电热水炉,学生如果没来得及打水,可以在晚上11点之后使用。不少学校还在宿舍公共区域内添置了微波炉,供学生煮热气腾腾的夜宵吃。

“方便”与“不方便”,似乎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常见话题。近年来,高校纷纷建起新校区,学生的住宿条件不断改善;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一些学生住校还是会抱怨“不适应”、“不方便”。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集体生活之“方便”,也要有个度。学生和家长要求不应过高,学校不可能提供宾馆式服务,学生住校也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自由自在。再说,高校后勤也有育人功能,既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便利,确保安全,又要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打一瓶开水开始养成”。

安全教育比收缴“热得快”更重要

不少人担心:当火灾的记忆渐渐消减后,“热得快”之类的违规电器是否会在大学宿舍重新“露脸”?

比严查和收缴“热得快”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逃生技能。今秋新学年,市教委向各高校下发《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并设置相应学分。教育界人士指出,大学里开展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但安全教育还应该在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展开,让孩子们从小就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日前,美国加州举行了一场500万人规模的地震演习。“疏散”到某小学操场上的两个孩子才四五岁,但她们能清楚地告诉大家,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做。在日本,许多地方都设有地震馆,地裂、房屋倾斜、家具倒塌等真实情形能逼真模拟,孩子们都要在此“亲历”地震现场,练习逃生技能;不少大、中学生都能实地勘测居住区哪些地方危险、哪些地方可供避难,并制作出防灾地图,不少孩子还能列出详细实用的防灾必需品。

上海许多学校也设立了安全教育科目,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某高校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在大一时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老师讲解过寝室楼内的灭火器械如何使用。但当时几十个学生围着老师观摩使用方法,究竟有多少人记到脑子里去了,要打一个问号。

据了解,在每年“11·9”消防日,本市消防部门也会在部分中小学开展安全演练,但演练范围毕竟有限,有机会参加演练的只是少数“学生代表”。还有专家指出,一些学校的校园安全教育大多传授的是“理想状态”下的逃生常识,如假设正好集体在教室上课、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如何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等。这样的安全教育缺乏诸如偶发事件等生活细节的现实模拟,如一个人在寝室遭遇火警怎么办,校园有不法分子闯入怎么办,等等。

有识之士提出,校园安全教育需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决不能像“热得快”那样,惨剧发生后迅速升温,时间一久又逐渐冷却。

2008年11月19日 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