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综述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该计划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通过3年的运行,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旨在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引领力量,作为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前3个方面,而对于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重视不够。结果,国内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很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这显然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本科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不强调研究型学习,大学生在本科阶段不能获得科学研究的训练,结果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而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经过广泛调查和周密论证,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实施“计划”的基本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体系。
“计划”讲求的是长远效益,不追求短期效果,不搞急功近利,不要求学生通过参与“计划”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要获什么奖,拿多少发明专利。“计划”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感兴趣,较早地进入科研,并能一起讨论,然后完成项目。实施“计划”,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我们要提供这样的环境,让学生有做实验的环境。
注重兴趣驱动,给予政策扶持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注重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学校负责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评审和日常管理工作。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经过了试点和正式启动两个阶段。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选取北京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试点,当年资助项目549项,资助总经费537.3万元(其中教育部资助金额300万元,各学校配套支持237.3万元)。教育部在2007年和2008年,每年分别资助300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09年和2010年,每年拟分别资助450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这样,2007年到2010年,教育部直接资助的项目共达15000项,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总资助经费1.5亿元。
为保证该计划的实施质量,教育部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于2007年和2008年各挑选了60所参与学校。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参与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校负责管理,运行周期为1至3年。要求项目高校将创新性实验项目报高教司上网公示;为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高校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要向创新性实验项目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项目高校要给予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少于1∶1的配套经费支持,经费由项目高校代管,由承担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使用,项目高校不得截留和挪用;要制订配套扶持政策,为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为学生配备导师,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
有利于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正式实施只有两年,现在总结它的成效还为时过早,但参与高校普遍认为,“计划”的实施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改变目前高校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有助于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计划”的主要成果不是通过实验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而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尽管对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可教性”存在不同意见,但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培养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计划”的实施,既是对学校现有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促使高校以新的视角来关照本科教育的质量,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
具体而言,“计划”的实施至少能在5个方面对本科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一是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二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加重视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在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思维。三是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本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目的的延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学活动”。四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开设研讨课、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的学习机会。据统计,2007年产生的60所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与高校共上报学生项目3095项,其中团队申报2707项,占申报数的87%。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锻炼,对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五是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要深入开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搭建沟通交流的全国性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将成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典型案例结集成书,推广成功经验,探讨大学生创新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与企业合作开展“计划”,拓宽项目经费来源,加强产学研合作,等等。这些工作必将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作者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
2008年11月14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