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清华金涌院士做客星火论坛诠释创造能力的养成

来源:   时间:2008-10-30  浏览:

【新闻中心讯 学生通讯员 向凯】10月27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做客清华大学学生科协“星火论坛”,在西阶教室与现场200余名师生畅谈创造能力的养成。

在讲座中,金涌院士从“科技创新,强国之本”入题,谈到国际竞争决定于国家的科技水平,是人才素质和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由于技术转移受到多重遏制,好的技术“交换不过来”、“模仿不了”而且还“买不了”。我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依靠本土的科技创新。依靠本土的科技创新,就必须培养具有创造行为的人才。

金涌院士指出创造力这种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在脑中创造出新产品并使之实现的过程。创造力不同于瞎想、空想,因为它有目的性、实践性。这样就决定了“创造的P4要素”:创造者(Person),创造历程(Process),创造产品(Product),创造环境推动(Press)。在金涌院士看来,创造者应拥有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好奇心和变通力等人格特质,创造力与年龄无关(但一般是年轻时比较强),也不等同于高资源占有、广博的知识占有。事实上,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并没有丰富资源的基础,如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的贾埃沃(I. Giaever)连实验器材都是借来的。

金涌院士特别指出,创造力要求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小居里夫妇”就因延续居里夫妇的研究路线与不少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工业等也有因为“惯性思维”而经历挫折的例子。创造力要求兼收并蓄,学人所长,化为己用。他强调,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陈旧的观点也是一种创造。创造活动还要求人有足够的坚持力。只要能坚持,很多被认为枯竭的矿藏都能开采出珍贵的矿物出来。人类在研究癌症机理的一百年中就曾产生过三个诺贝尔奖,合成氨工业的研究也多次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旧的领域,经过开掘常能找到新的开发点。

金涌院士着重谈到了交叉的重要性,包括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空间尺度的交叉。近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见证了跨领域和跨尺度研究的蓬勃发展,不断有新的学科在这些边缘诞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专”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多了解其他领域,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在跨领域、跨尺度研究中的创造活动。

在讲座的最后,金涌院士指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每个人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因而,金涌院士十分强调因材施教,反对普遍的“填鸭式”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人的能力去锻炼自己。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意犹未尽,留下来和金涌院士继续交流。同学纷纷反映听完讲座之后很受鼓舞,将在学习和研究中有心培养个人的创造力,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贡献。(编辑 襄桦)

金涌院士简介:

金涌院士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还担任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金涌院士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138篇;申请专利二十余项,用于工业过程的改造与开发获得重大效益;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2008-10-30 清华大学新闻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