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耕杏坛四十载,培养了一批批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设计人才。他是躬身实践的设计师——从同济大学的视觉形象系统,到上海世博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觉形象系统,以设计助力同济和城市发展。
他就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欣。退休后,他走下讲坛,重拾画笔,以水彩为媒介,触摸上海文脉。近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展厅呈现了其近年来创作的53幅水彩画精品。
此次展览名为“无象之象”,作品大都以上海的街景和风物为题材,既有宁静的弄堂,也有古朴的院落,既有斑驳的建筑,也有陈旧的家具。画作的风格从写实到印象,从具象到抽象,既表现了石库门街区活色生香的烟火气,也有从旋转门、楼梯、栏杆、门把手、铁皮栓所剥离和提炼出的抽象化表达。
吴国欣曾在湖南插队、读书、工作,数年之后才重新回到上海。他对上海的爱是深沉的,他想用画笔来记录上海的变迁,留下岁月的痕迹,而这也是他追忆往昔、确认自身的一种方式。“无论从事设计,还是画水彩,都是画自己,也就是做人。”吴国欣说。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徐明松认为:吴国欣教授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颇具海派水彩研究价值的图像文本。他的作品少了水彩画常见的轻灵与雅逸,更多的是冷峻而厚重的历史镜像感与内敛沉着的意象表达,非常大气。在充满几何构成感的线面组织和色块里,吴国欣完成了从情感寄寓的具象表现到理念赋予的抽象表现之转换。他通过作品悠游于上海的梦境与现实之中,行走于具象表现与抽象表现两端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些作品图像背后掩映的是一种“诗性”的意象,在摇曳的光影下,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吴国欣教授在画布上构建了一种类似考古发掘的视觉层次,让材料本身成为时间的见证者。那些在纸上缓慢沉淀的颜料分子,比任何像素都更接近记忆的物理状态,这些分子会龟裂、会褪色、会因湿度变化而微微卷曲。当我们凑近观看时,依然能听见画布深处传来的水分子蒸发时的微响——那是记忆正在成形的声音,也是记忆正在消失的证据。”吴国欣教授的学生胡鸣明说。(陈俊珺 综合)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5-23&id=437114&pag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