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灾区后必须做的几件事 
   5月19日上午9点半,本市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热线正式开通:64377001(周一至周五,早上9:30—11:30,下午13:30—15:30)。截至昨天上午10点,赴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超过400余人。 
   地震发生后,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孟馥教授,针对这次受灾群众以及救援人员心理疏导方面整理出一份提纲,《健康周刊》特节选部分,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救援者的自我保护 
    ■保护你的感觉 
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的救援者,常常会出现由于对生还者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灾场如战场,因此在现场,请你务必注意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 
身体反应:易疲劳,体能下降。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与他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因心力交瘁而觉得生气,感到不够安全,睡眠出现问题,有噩梦。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失去信任感。 
■职业困扰:耗竭感 
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绝望。 
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 
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 
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过分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缺乏休息制度,工作量过大,缺乏他人的指导,救援者有自己的个人创伤问题,对自己过高期望。 
    为帮助受害者你应怎样应对 
确保获得:休息,饮食,支持,表达。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你的感觉和救灾的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如果可能,每天找一个时间与救援人员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 
找到放松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 
定时定量的饮食:不管是不是有胃口。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果可能尽量不去其他灾难的现场。 
注意休息:不要总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与救援者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 
考虑如何更好地谈出你遇到的情况、你做的工作及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 
相互鼓励:与你的同伴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绝不要相互指责。 
发泄: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表达和疏泄出来。 
    重点关注五级人群 
专家认为,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反应。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专家认为,这一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专家建议: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中有奔赴抗灾前线的救援人员,请随身携带这份资料,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反复阅读并尽量按照我们建议的去做,这会帮助您更好地帮助地震的受害者,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2008-5-20 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