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无界·无畏 永‘五’止境”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场景生态发布活动在嘉定校区举行,副校长石振明出席并致辞。活动由同济大学指导,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同济科技园嘉定园主办,上海同陆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自主智能交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联盟协办,标志着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
石振明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概念验证中心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核心价值,表示同济大学将全力支持中心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以开放生态之力,共筑交通数字化的中国方案,并为“同济致蓝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概念验证中心”揭牌。

现场同步发布四大概念验证场景,展现中心强大的生态聚合能力:上海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共建“省级智慧路网云控平台——云路智管场景”;上海市徐汇区市政管理中心,打造“城市道路数智管养平台——徐汇精管场景”;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立“都市核心区品质管养体系——苏河湾区样板”;上海陆家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构建“滨江公共空间管养系统——前滩示范区”。政府提供场景“试卷”,企业提出痛点“考题”,高校研发技术“解法”,投资机构筛选价值“答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的通达。


在概念验证成果发布环节,上海同陆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晓明从产业落地、概念验证角度,现场发布了系列概念验证成果,彰显出成果转化及概念验证强大的科研技术推动活力。活动同时完成“同济科技园嘉定园——同陆云认股权签约仪式”,通过“技术+资本+产业”深度绑定模式,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豫川从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发展角度,以《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体系及智能运维发展》为题,深入解析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商业化路径。报告中提出的“快变量、中变量、慢变量”的数字交通系统数据要素时间更新频率,深刻剖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典型的“中期渐变”特性,为交通基础设施感知提供了多维变频众筹感知的可行途径。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从政策战略角度,围绕“科技—创新—产业的通达”主题,从国外发展现状到国内政策支撑,深刻阐释了行业发展的策略方向。整场分享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剖析了产业生态,为大家描绘出智慧交通的壮阔图景。

同济致蓝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概念验证中心的正式揭牌,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里程碑。中心以“无界·无畏”之姿,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致力于成为交通数字化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概念验证“加速器”和开放场景“试验田”,持续将创新势能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中心将秉承“永‘五’止境”精神,不断拓展创新边界,深化场景应用,为交通强国与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核心科技力量。
同济大学科技园成立于2001年,200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学科技园的大学属性、科技属性和区域属性,始终坚守大学科技园的初心与使命,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成果卓著,先后获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A类(优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22年,同济大学科技园还成功入选了科技部、教育部发布的“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的试点建设名单,全国仅10家入选。
在深化服务内涵的同时,同济大学科技园积极围绕校区布局,拓展空间载体,园区与学校校区、所在城区形成紧密的“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格局,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输出“同济智慧”“同济方案”,形成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品牌。后续,同济大学科技园将进一步聚焦优势学科群,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