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率队赴闽推进省校合作

来源: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日报   时间:2025-05-01  浏览:

4月28日至30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率队赴福建省调研,并就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与福建省、福州市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校党委副书记刘润,以及学校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4月30日,郑庆华一行拜会了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吴志强、童小华、刘润参加。郑庆华代表学校就学校学科转型发展、人才引育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空间布局及办学资源拓展等方面工作汇报了最新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周祖翼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下一步省校合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双方围绕省校合作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作了交流,就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达成诸多共识,希望双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合作项目在福建落地转化,实现省校共赢发展。

29日晚,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会见了郑庆华一行,就推进中的校地合作项目进行深入交流。福州市市长吴贤德,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郑彧,童小华、刘润等参加。双方表示,同济大学与福州市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推动已有合作走向深入,持续拓展合作领域,倾力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

其间,郑庆华受邀出席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并在“AI CITY高峰论坛”以及“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标注”主题交流活动上作报告。

打造省校合作典范,再谱同闽新篇章

福建省与同济大学合作基础深厚、成果丰硕,形成了一系列省校合作的典型范式。

28日晚,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芊会见郑庆华一行,双方就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深入交流。

29日上午,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简称“省住建厅”)-同济大学工作座谈会召开,郑庆华,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子君出席并讲话。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金明、陈元豹,刘润,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亚雷,省住建厅及学校相关单位代表等参加。

会上,双方代表就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产业合作等进行深入交流。面向时代新命题,双方将围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字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急迫现实难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布局,把地方需求转化为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导向,研究真问题、探究真方法、产出真成果。

29日下午,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简称“省交通厅”)-同济大学交流座谈会召开,郑庆华出席并讲话,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增贤主持。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刘润,张亚雷,省交通厅及学校相关单位代表等参加。

会上,双方代表围绕重大工程建设、智慧交通、绿色低碳等展开深入交流。双方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合作能级,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强化科研攻关合作,从工程难题中探索科学问题,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地转化,联合培养大交通领域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9日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会见郑庆华一行,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毅海,二级巡视员朱红,刘润,省海洋与渔业局及学校相关单位代表等参加。

双方围绕数智平台、低碳·智能·韧性、空间规划、海上交通、低空经济、海底观测等,就“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建设进行深入交流。未来,双方将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聚焦工程难题攻关,深度参与“海上福建”总平台建设,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在福建期间,郑庆华与福建校友会代表座谈,介绍了学校近期改革发展情况,希望福建校友会继续凝心聚力、扩大影响,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母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同济智慧澎湃新动能

29日上午,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市开幕,郑庆华、吴志强、童小华受邀出席开幕式。本届峰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标注”主题交流活动上,郑庆华受邀作了题为《从计算智能迈向认知智能——通向小样本、低算力、强推理的人工智能》的主旨报告。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三条技术路径,剖析了当前主流大模型存在的四个固有缺陷,提出了基于脑认知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模型,其目的是建立具有小样本、低算力、强推理特征的新型机器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自主创新。

在28日晚举行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AI CITY高峰论坛”,郑庆华受邀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科技造福人类》的主旨报告,阐释了工程智能的理论概念、发展思路及同济大学的实践探索。报告从特殊性质、数据需求、模型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解读了工程智能的本质特征和构建思路,并以同济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工程智能所带来的新场景、新应用。

(文/樊宗鑫                 图/周游 等)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