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3位师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来源:党委宣传部、校工会、土木工程学院、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25-05-01 浏览: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同济大学3位师生获表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徐美东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中铁隧道局员工赵海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杰:用40年的坚守,揭开“随机世界”的科学奥秘

李杰教授长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他说:“带学生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他亲笔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手稿,并记录每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术问题的纪要,为每位研究生建立学术成长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近百份。每当翻阅到这些文件的时候,李杰教授就能回想起当时跟学生讨论问题的细节。
在李杰教授看来,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一项研究工作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有没有真正的科学创新。他时常对青年学生说:“真正能让你安慰一生的,是你解决了困惑我们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关键的科学问题。”他反复告诫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指出“从0到1”的突破才是实现原始创新,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希望你们接过接力棒,思考什么是真正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国家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扛起我们原始创新的大旗!”他的学生中已有5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30余人成为正教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杰教授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与工程防灾研究,通过揭示随机性从灾害源头到结构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随机性传播)规律,系统建立了随机系统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结构整体抗灾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重庆特大混凝土消化池、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等40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工程网络抗震优化设计技术应用于国内18个城市、26个网络系统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中。
徐美东:创立“徐氏手术”,改写国际内镜治疗方案

徐美东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及内镜诊疗工作,专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与内镜微创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性地开展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内镜微创技术,对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同时,他在团队建设、医疗扶贫、分级诊疗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徐美东教授是在国内最早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并于2011年在国际上首创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开发其延伸技术内镜隧道食管憩室嵴切开术,多次被作为标准术式写入国际诊疗指南,并被“业界”称为“徐氏手术”,是世界内镜界为数不多由华人医师发明并被写入指南的手术,造福了数以万计的患者,对推动新的内镜治疗体系——“隧道内镜”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徐美东教授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领域开拓进取,经结肠镜治疗阑尾及阑尾周围肿瘤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消化内镜切除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下咽早癌和近段食道早癌内镜治疗,对消化道早期癌转移机制、影像和分子预测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及研究,为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找寻新的药物靶标及优化化疗方案提供证据。
徐美东改扩建成立了全新的消化内镜中心,组建了高水平团队,内镜中心飞速发展,早癌诊断率国内首屈一指。团队不断创新,发明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等多项新技术,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批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广消化内镜的规范化诊疗。每年通过接收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学习的方式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上百名医护人员;长期帮扶全国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显著提升了当地消化内镜的诊疗水平,造福当地百姓。
赵海雷:以创新为刃,破译地下长龙密码

赵海雷高级工程师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中铁隧道局员工、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三所副所长,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工作10年。多年来致力于盾构TBM(硬岩隧道掘进机)领域技术的科技攻关,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盾构TBM领域技术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突围,智造强国。赵海雷说:“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需要室内实验更需要现场实践,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一些项目的施工地点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他和团队里的小伙伴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只为早些完成技术攻关。有些隧道里面的围岩极其破碎,人进去身上就湿透了,但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他们经常连续10多个小时都泡在隧道里。赵海雷总是四处奔波,力求深入项目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突发问题。
赵海雷开发隧道施工物料运输智能编组及调度管理系统;研制大国重器国产大直径(φ9.03米)硬岩TBM——“彩云号”,实现国产TBM“从有到优”的跨越发展,创造综合经济价值达10亿元;参与研制国产盾构智能保压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发明可指导现场施工的刀具磨损预测方法,应用于陕西秦岭引汉济渭引水隧洞等隧道工程,工期平均缩短15%;开发新型绿色环保剥离分散剂,解决高黏性地层盾构掘进结泥饼难题。